历史上那些令人唏嘘的名人
2017-12-26 13:09:00 来源:
关注河南热线

说起“毛遂自荐”这个成语,几乎人尽皆知,但一鸣惊人后的毛遂结局究竟如何,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毛遂当年以过人的勇气、超凡的智慧和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楚王联赵抗秦,一时名声大噪,赵王授予他谏议大夫的职位。谁知,次年燕国进攻赵国,赵国大战后元气大伤,于是赵王就想让毛遂为帅抵御燕国。毛遂得知后,赶紧去找赵王,这次不是自我推荐而自我推辞:“我不是贪生怕死,但领兵打仗我确实不懂,要不就让我当个马前卒,我肯定冲锋在前。”尽管毛遂言辞恳切,但赵王坚持己见,让毛遂带千军而卫社稷。结果,遭遇惨败。毛遂觉得没脸回去,拔剑自刎了。

一个优秀的外交家并不等于一个合格的军事家。毛遂的人生悲剧,主要在于赵王没能知人善任。这也告诉我们,宝贝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人才放错了位置就是庸才。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曾提出“燃烧的氧气说”,被后人称为近代化学之父。他年纪轻轻就凭着化学研究的出色成绩,当上法兰西科学院院士。但他为追求更多金钱,在花钱当上包税官后,巧立名目,加重税收。结果在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中,拉瓦锡被送上断头台。当他亮出科学家的招牌希望得到赦免时,过激的革命派回答:“共和国不需要你这样的学者,只需要为国家而采取的正义行动!”如果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化学研究中,估计不会有这样的下场。

“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其实,不只是聪明睿智的拉瓦锡,古今中外,多少名人因为经不起权力的考验和名利的诱惑,自己打败了自己。

身为平民的李绅,写下了《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步入仕途后,他却变得作威作福、“渐次豪奢”,而且为官酷暴、拉帮结派。他死后,受到“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处罚。“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凭借自己的勤勉和才华,如愿走上丞相职位并被封为乐安侯。后来,却因为多占封地、知情不报一事被削官为民。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颇负盛名。然而,当他出任掌玺大臣、总检察长、大法官等职务时,位高权重,屡屡受贿。《法律的界碑》一书因而称他:“脑袋是金子的,他的脚却是泥的。”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为主,才为次;德是基础,才是条件。“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沈括在我国科学史上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梦溪笔谈》,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但他的为人处世,实在乏善可陈。

王安石进行变法运动时,沈括积极参与,并且深得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担任过不少重要官职。然而,变法运动失败后,王安石被罢免相位,沈括马上上书力陈新法的弊端和害处,气得王安石骂他:“沈括小人,不可亲近。”

沈括曾经是苏轼的好友,而且非常喜欢苏轼的诗词。然而,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捕下狱后,沈括马上站出来批判苏轼。他以苏轼当年送给自己的诗为证据,说苏轼在诗中诽谤朝政,讽刺皇帝。

尽管沈括在科学上卓有建树,但这种落井下石、忘恩负义、不讲道德的“厚黑”作派,成为他人生中的一大污点,也为正人君子所不齿。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今天,我们考察干部坚持把德放在首要位置,就是因为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

对照历史上那些令人唏嘘的名人,头脑清醒的人自然会从中得到启示:不能以为什么官都能当,须知没有无所不能的超人;不能以为什么规矩都能碰,须知一俊难遮百丑、一手难遮青天;不能以为“德”是块破抹布,须知道德上的缺陷才是最大的缺陷。

责任编辑:hN_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