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教育文化 > 教育资讯 > 正文
创新工程教育培养更多优秀工程师
2022-12-09 10:17:41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关注河南热线

创新工程教育培养更多优秀工程师 _光明网


(相关资料图)

我国工程教育体系应是一种什么状态,才能应对大变局下的各种挑战?近日,“大变局下工程教育治理体系研究”校长论坛在广东工业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1所高校校长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会。论坛聚焦学生实践、工科教师、质量评价和工程师治理等工程教育瓶颈性、关键性问题,共谋工程教育治理体系改革与发展。

优秀工程人才是“中国制造”的制胜密码之一,也是打造一个个国之重器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撑。工业界转型升级急需大批高素质工程师。而当前我国工程教育面临治理体系不够健全、理论与现实脱节、高水平师资匮乏、学生培养质量有待提升等挑战。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不少工科学生无法进厂实习,理论与实践脱节,也使其就业竞争力受到影响。因此,亟待推动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切实解决人才培养与工程产业脱节的问题,持续提升工程教育质量。

在论坛上,多所高校校长畅谈工程教育治理体系改革与发展。从这些讨论可以看到,真正做好工程教育,需要进一步明确工程教育目标,强化校企合作办学,推动工程教育数字化,并让更多有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走上讲台。

工程教育不同于理科、文科等学科,要确立独特的工程教育目标,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在工程教育培养方案中进一步聚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如果只是停留在课堂讲授和课后复习,而同现实中的工程制造相去甚远,那么他们就只能纸上谈兵。因此,在考查学生的学业成绩时,要更加突出学生对工程原理的活学活用和实操技术的娴熟应用。

办好工程教育离不开工业界的深度参与,单靠学校自身还远远不够。与工程相关的各类制造业处于技术应用前沿,能够为学生提供一手的鲜活实用知识,使他们在接触一线操作的同时真正达到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这也意味着要打通教育界和工业界的“任督二脉”,使工程人才在工与学的交互中脱颖而出。要创新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打造一批学生乐于参与和学有所成的实训基地、实习车间、工程坊等合作教育平台,使政府、学校与企业建立更为紧密的人才培养合作伙伴关系,让更多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工程知识并提升工程能力。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当前全球工程界都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换。工业4.0、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概念深入人心,全面重塑工业界的运作模式,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这意味着要加快推动工程教育数字化,实现工程教育全过程的数字化转型,打造全新的数字工程教育体系。要在工程教育的各个环节引入新一代数字技术,全方位重塑教育模式,带动工程教育体验改善和工程教育效能提升。

物联网、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数字科技将使工程教育加速数字化,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全新的教育体验。比如,人们在虚拟现实中可以更加逼真地模拟真实场景,身临其境地感受立体资讯的魅力,并更加真切地探索知识的海洋。与此同时,工程教育的数据化和智能化,也会增强教育的科学性、互动性和精准性,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因此,要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融入更多数字化元素,探索“数字+工程”教育路径,使工程专业学生能够胜任未来数字工业时代的职场工作。

工程教育要创新师资培养模式,使真正懂工程的教师走上讲台。当前不少工程专业教师属于从校门到校门,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对工业界的前沿进展也不够重视。目前高校对工程专业教师的考核评价仍然重科研轻教学,并以论文为主。这使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工程实践成果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线教学的师资投入也不够。因此,要改革工程专业教师培养、招聘和考核管理制度,吸引和激励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栖”教师。要调整工程专业教师的考核“指挥棒”,推动他们更加注重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到工厂车间“接地气”,引导学生增强工程思维和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创新和做实双导师制、导师组制等指导模式,使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工程师参与学生培养。

(作者:马亮,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08日第2版

责任编辑:hN_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