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教育文化 > 教育资讯 > 正文
每日速看!“老农技”履行新使命 助农户“沙地掘金”增收致富
2022-08-24 15:59:34 来源: 科技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老百姓不知道种什么好、怎么种好,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有义务将好品种、好技术带给农民。有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优质高效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为支撑,就一定能提高农产品品质,培育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朱伟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亚夫科技特派员

今年的甘薯长势怎么样、玉米田里杂草多不多、老乡还有什么栽培技术没掌握……眼下正值三伏酷暑,也是甘薯、玉米生长的关键期,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江苏省农科院)亚夫科技特派员朱伟心系农户,在办公室一刻也坐不住。

“最近天热雨多,甘薯秧蔓长势太过旺盛,有必要进行‘控旺’。”近日,在连绵的细雨中,江苏省丰县华山镇付庙村100余亩鲜食甘薯田经过雨水冲泡,秧蔓粗壮旺盛。朱伟领着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边小峰、研究员谢一芝、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南京综合试验站站长贾赵东等农业专家冒雨来到现场“把脉问诊”,建议村民尽快“控旺”。

黄河故道迎来科特派

华山镇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东南部,大沙河南北贯通镇区达10公里。大沙河是苏北有名的一条古老河流,属黄河故道的一部分。大沙河畔属于黄泛冲积平原,地势高亢、地形平坦,沙性土壤疏松深厚。过去这里以种植果树闻名,盛产优质苹果和白酥梨,拥有江苏省最大的连片果园,被誉为“苏北果都”。

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大沙河的苹果卖不出好价格。而当地种植的传统旱地作物小麦、玉米等,因沙地土壤肥力低,土地低洼经常积水,庄稼产量也比周边要低。

2021年5月27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亚夫科技服务丰县华山工作站”正式揭牌,58岁的朱伟放下打拼几十年的科研事业,放弃省城南京优越的生活条件,一头扎进这个苏北小镇,专职为农民服务。

“人还是要做点事,虽然我已经到了快退休的年龄,但是到了基层,感觉自己这个科技特派员还是能做点事的。老百姓不知道种什么好、怎么种好,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有义务将好品种、好技术带给农民。”朱伟说道。

朱伟在江苏省农科院从事了多年的小麦品种资源研究,又在种业公司和试验基地积累了大量的农作物栽培经验,但他到了基层丝毫不敢懈怠。

实际早在3月中旬,朱伟已经来到华山镇,并立即调研走访,根据当地的土质、气候和生产实际,寻找适合本地栽培的品种。仅仅过了几个月,在朱伟的带领推动下,鲜食甜糯玉米、优质甘薯、优质水稻等优质新品种就在华山镇播下了种扎下了根。

4月份,朱伟帮助村民种植鲜食玉米,5月份又种植优质甘薯,6、7月份栽插“徐稻9号”水稻。玉米、甘薯收获后,朱伟通过江苏省农科院以及自己的人脉关系,帮助村民进行销售。

“目前,我正在与几个行政村的村支书一起探索电商销售渠道,争取把水稻的销路再拓宽。”朱伟说,用江苏省农科院的优新品种和实用技术服务华山镇农业生产,因地制宜调整种植业结构,使农产品既优质高效生产,又符合市场需求,让种植户真正实现了增收。

科技服务下沉田间地头

眼下正值水稻灌浆,行走在江苏省丰县华山镇的乡间田野,蓝天白云下,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挺拔的水稻随着微风轻轻摇动,发出沙沙的声响,预示着今年又将迎来大丰收。地头上一块写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亚夫科技服务”字样的绿色牌子格外醒目。

“亚夫科技服务工作站帮我们把旧庄体复垦地、荒滩地、河沟地都变成了稻田。稻穗饱满,估计亩产都要过1200斤了,大沙河畔的沙土地奇迹般地获得了水稻大丰收!”华山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张先志兴奋地说。

2021年,在朱伟的指导下,华山镇引进荣获全省优质稻金奖的“徐稻9号”种子,在大沙河畔率先种植200亩水稻示范田,获得水稻大丰收。今年,尝到甜头的村民开始大面积“旱改水”,这里的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1000亩。

华山镇张庄村由于地势低洼,一到雨季就变成一片“泽国”,不长庄稼只长草,每年下大雨,这里的田地都要淹上几回。“有时候田里的积水能漫到人的胸部。雨水过后,这片地以前种的大豆、玉米基本上只能剩下枯萎的秸秆。”村民杨会东说。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在朱伟的指导下,村集体把低洼地带的土地流转过来统一打理,在这里栽种了早熟高产抗病强的“徐稻9号”。

自从这里成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亚夫科技服务”地块后,朱伟不仅免费提供优质水稻种子,还三天两头来地里,对于怎样查看苗情,什么时候该上水、施肥,他都跟着指导,手把手地教村民如何种植。

“朱站长是水稻专家。从育秧、插秧,一直到灌水、植保、施肥,朱站长几乎每天都会来田里全程指导。有了专家指导,我们第一年种植水稻就有了底气,有了主心骨。”王学军说,自己以前也是村里的农业技术员,现在更要跟朱站长学习,争取一年学会水稻种植技术。

朱伟告诉记者,这里的水稻是绿色种植,没有使用除草剂,收购保底价为3.5元/斤,平均亩收入可望超过2000元。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每天,朱伟都会开着自己的二手汽车,辗转在四块相距数十公里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亚夫科技服务”地块间。

田间地头泥泞的土路,坑坑洼洼,汽车上甚至他自己身上经常溅满了泥巴。“我是第一批亚夫科技特派员,任务之一就是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交朋友。”朱伟笑着说,“亚夫精神”的宗旨就是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

朱伟说的“亚夫精神”来自于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赵亚夫。朱伟说,赵亚夫最让他钦佩之处在于,一辈子只干一件事——让农民富起来。即使退休后赵亚夫也没闲着,在镇江最穷的一个村子戴庄村,一驻就是几十年。

为更好地传承赵亚夫的为农情怀和奉献精神,2020年江苏省农科院启动了亚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设亚夫科技服务工作站,遴选亚夫科技特派员,实施亚夫科技服务项目。

在华山镇,朱伟全年驻点时间超过240天,与镇里的农技员长年一起工作,和村干部、村民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与村干部、群众走访和产业调研后发现,当地农户在种植玉米、甘薯这类作物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和习惯,正好江苏省农科院具有丰富的玉米和甘薯科技成果资源。在咨询各方意见后,他决定带领付庙村村民因地制宜发展鲜食玉米和鲜食甘薯产业。

2021年,他引种了10个优质鲜食甘薯和7个优质鲜食甜糯玉米新品种,经过试种筛选出了黄心烘烤和蒸煮两用型甘薯“苏薯16”、粉丝专用“苏薯28”、白色甜糯鲜食玉米“苏科糯2008”等品种,这些新品种既受到市场欢迎,又适宜本地种植,而且农民接受度高。

“我觉得这样的发展思路很好,有江苏省农科院专家‘盯着’,玉米和甘薯比老果树挣钱。”付庙村村民樊传行说,今年家里种了4亩甘薯,也算探探路,如果效益高的话,明年再扩大种植面积。

今年,朱伟又组织专家开展生产技术全程指导,推动成立农民合作社,引进销售商与农户签订生产订单,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每亩效益达到了3000元。同时,他还在筹划鲜食玉米真空包装及甘薯粉丝加工项目,把优质米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服务范围也向周围乡镇扩展。

“有江苏省农科院优质高效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为支撑,就一定能提高农产品品质,培育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朱伟说道。(本报记者 张晔)

责任编辑:hN_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