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蚕见证古丝路开拓
2017-12-26 13:14:05 来源:
关注河南热线

共建“一带一路”

实现共赢发展

昨日,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到古丝路的开拓时提到了珍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铜蚕”。作为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与十三朝古都所在地,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陕西主动融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华商报北京讯(特派记者 张小刚)昨日,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到古丝路的开拓时提到了珍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铜蚕”。

石泉农民淘金淘到“鎏金铜蚕”

习近平在演讲中称,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见证了古丝路的开拓这段历史。据悉,这件国宝级文物出土于安康石泉县前池河的河沙里,是汉代养蚕缫丝业兴盛的代表性文物。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保管部副主任贺达炘介绍,“鎏金铜蚕”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众多国家一级文物中的一件,1984年发现于安康市石泉县一汉代遗址。当时,石泉县谭家湾农民谭福全在河水中淘金时,淘到一条金光灿灿的蚕,周围伴有五铢钱若干。随后文物部门对此展开考古发掘。

“它很精美,在当时也是很了不起的艺术品。”贺达炘介绍,这只“鎏金铜蚕”体量不大,通体长只有5.6厘米,但制作精美,无论蚕体的形态,还是一些细节,都惟妙惟肖,其中首尾9个腹节清晰可辨,蚕昂首吐丝或休眠状,体态逼真,这是国内首次发现,仅此一件,非常珍贵。

贺达炘介绍,这只铜蚕发现以后一直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汉代展厅展出,是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纽带作用的标志,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养蚕缫丝技术和丝织品贸易在汉代中西贸易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因为其特殊的文物价值,近几年经常出外展出,出过省、出过国,曾在日本展出。最近为了迎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直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里展出,7月份展出结束后返回西安,陕西观众才可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再睹这只“鎏金铜蚕”的风采。

汉代石泉县养蚕缫丝业达到高峰

据介绍,在中国历史典籍中,很早就有关于“金蚕”的记载,但“金蚕”究竟长什么样子,一直到这只汉代“鎏金铜蚕”出土,才算有了实物佐证。贺达炘表示,“鎏金铜蚕”的出土,将陕西石泉县这一养蚕圣地的历史推前到汉代。据《石泉县志》记载,此地古代养蚕业就很兴盛,汉代的养蚕缫丝业达到高峰。大的作坊,均为官府经营,织工多达数千人,丝织品颜色鲜艳,花纹多样,做工极为精致。西汉丝织品不仅畅销国内,还途经西亚行销中亚和欧洲。以蚕入葬的传统,最早于甲骨文中就有记载。贺达炘说,无论是石蚕、玉蚕、陶蚕、金蚕,都是蚕神不同的物化形态,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中国人对蚕之神力生生不息的崇拜。

陕历博有很多见证丝路兴盛的文物

“其实,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至少有百余件文物都与丝绸之路有着紧密的联系。”贺达炘说,陕西作为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与十三朝古都所在地,与西方国家的交往由来已久,这些也多多少少反映在一些文物当中。 

除了“鎏金铜蚕”,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也是其中一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这件彩俑主体是一只高大的骆驼,在驼背上团坐着一只乐队,有弹琵琶的,有弹箜篌(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的。“无论琵琶还是箜篌,都不是本地乐器,而是当时西域流行的乐器。”贺达炘介绍说,“很显然,在唐兴盛时期,在与古丝绸之路各国的交往中,已不仅仅限于商贸,也有文化的交流了。”

上世纪70年代在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金银器,也是见证陕西与古丝绸之路交往的代表性文物之一。其中一件兽首玛瑙杯,无论造型和制作工艺,都具有浓郁的西方特色。“它前方有个嘴,打开嘴上的塞子来饮酒,这种漏斗式的盛酒器并不是中国传统的饮酒方式。”贺达炘表示,这些文物都反映了当时陕西与古丝绸之路各国的交流交往丰富多彩,对双方民众生活方式和质量都带来了一些改变。

责任编辑:hN_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