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圆明园:清帝起居、理政、游憩之地,几乎年年都有改
2017-12-26 13:12:53 来源:
关注河南热线

雪后的北京圆明园西洋楼遗址。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今年是圆明园建园310周年。

自1707年康熙帝将畅春园北面的一块地方赏给皇四子胤禛修建园林算起,前153年的圆明园,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清帝的苦心经营,辉煌耀眼。然而,1860年后的157年间,圆明园惨遭英法联军焚掠,之后又不断被破坏,沦为废墟。

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离宫御苑,成为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为久久难解的谜——被毁之前的圆明园究竟什么样?世人还能否有机会一睹它的辉煌胜景?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和她的团队,历时17年,查阅10000余件历史档案,绘制4000余幅设计图纸,构建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终于让圆明园跨越310年的时光,重新展现在世界面前。

离宫御苑:不仅是园居游憩之地

1860年以前,北京的西北郊地区是名园汇集之地。东起今清华大学,西迄香山,皇家与私人园林多达八九十座,绵延20余里,亭台楼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在这众多园林中,尤以“五园三山”,即圆明三园(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畅春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规模最为宏大壮美,代表着中国皇家造园艺术的最高成就。

那么,圆明园有什么不同呢?

“圆明园是常朝理政的场所。”郭黛姮告诉记者,圆明园不仅是清帝的园居游憩之地,而且是重要的听政理政之所。

比如,“正大光明”“廓然大公”等日常办事场所的命名;再如,《圆明园匾额略节》记载的“所其无逸”“天君淡寂”“审几慎独”“乐天知命”“自强不息”等匾额,几乎均为勉励君主勤于政事的座右铭。

“乾隆全年有168天驻跸圆明园。”清华大学贾珺博士根据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穿戴档》的记录统计出的这一结果,也是圆明园作为清代最重要离宫御苑的明证。

“我们这时找到了圆明园景观设置的缘由。”郭黛姮说,圆明园的御苑性质决定了它的内容远比普通的皇家园林要复杂得多,除了丰富的景观建筑和山水花木之外,还承担着举行仪典、视事理政和日常生活的功能。

据考证,圆明园中有若干农事建筑,帝王的这种园居并不仅仅是为了游赏,而是需要时时刻刻体察农情。在《御园亲耕》中,乾隆写道:“创武守以文,耕稼尤留意……谓是御园中,朝暮便亲视。”

圆明园还设有专为皇子读书的场所“洞天别处”,告诫皇子们“愿为君子儒,不作逍遥游”,希望皇子们努力修身进德,有济天下的胸怀。圆明园设有多处书院、书屋、书楼,直接称书院的景区有汇芳书院、碧桐书院、四宜书屋,各景区中冠以书屋、书室之名的多达20余处。

“人们习惯将圆明园与山水开阔、高下相映、中轴线一脉贯通的颐和园相比,认为圆明园过于紧凑,失于凌乱。但当我们从二维的图纸转向三维的实景,并以人的视角真正行走其中,才发现圆明园的造园艺术并不体现在平面的秩序和逻辑,而是更关注空间格局的多变巧妙和庭院尺度的亲切宜人。”郭黛姮的博士、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贺艳说,“圆明园是真实住的房子,不是装修中出现的‘样板间’。”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五朝皇帝一直把圆明园当作紫禁城外的第二个“家”,而清漪园(颐和园前身)在圆明园被毁前一直只是偶尔游赏之处。

责任编辑:hN_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