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工是何时走俏京城的?
2017-12-26 11:59:55 来源:
关注河南热线

1992年6月2日,《北京日报》1版

▼1992年8月4日,《北京日报》2版。图为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应届毕业生梁进利用分配工作前的时间,在康乐宫担任小时工。她说,要“锻炼一下自己”“挣点钱”。李士炘/摄

1994年6月25日,《北京日报》8版

▲1998年8月7日,《北京日报》5版

1998年11月6日,《北京日报》5版

年根儿岁末,小时工又将“高价难求”。25年前,在北京落户的麦当劳快餐厅将这种用工方式正式引入中国,改变了京城老百姓“多工时多出力”的传统观念。如今,“家政小时工”更是成为很多家庭必不可少的生活助手。

1

“洋快餐”带来小时工制度

所谓“小时工”,顾名思义,就是按小时计算报酬,干几小时的活,给几小时的钱。

在1987年出版的《劳动法辞典》上,小时工又被称为“非全时工”。该辞典在“非全时工”词条的释文中说:“实行非全时工制度,对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均有一定的好处。从用人单位方面讲,在每天最需要人手的时候,有人来干活,而且不用支付全天工资;从工人方面讲,不用全天上班,提供生活上的便利。”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小时工制度在世界已被广泛采用。但在我国,习惯8小时全时工制度的人们还不太熟悉它。时任国家劳动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夏积智说,他曾在1984年撰文建议有条件的企业采用非全时工制度,但反响不大。(1992年6月2日《北京日报》1版,《京城有了“小时工”》)

1992年4月23日,被誉为当时全世界最大的一家麦当劳快餐厅在北京最繁华的地段开业,它将独特的小时工制度正式引入中国。麦当劳里的小时工不必一天干满8小时,可以自由选择工作时间,但工作的每一分钟,都得高速运转起来。可以说,麦当劳的出现,为小时工制度在京城的试验和推广,提供了一个有影响的范例。

那时候,有个针对京津沪三大城市的调研数据,数据显示:职工的有效工时只占制度工时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说,1人1年只干153天的活儿,说得更明白点儿,就是8小时只干4小时的活儿。这么一比较,我国传统的“多工时多出力”的观念就显得过时了。

责任编辑:hN_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