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中高考生 理性居家备考
2022-04-11 10:53:43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关注河南热线

编者按:最近受疫情影响,不少地区又重启了大规模的学生居家学习模式。虽然已不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局面,但有些家庭仍然难免产生焦虑情绪,尤其是家中有面临中高考的学生。本期特刊邀请教育领域专家,从不同角度探讨居家学习的策略,希望能帮助有需要的家庭缓解焦虑,从容应对挑战。

新冠疫情的反复,让部分地区不得不实行居家学习政策,这也给面临中高考的学子们带来很大挑战。中高考对这些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校、家庭和社会也都尽力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他们的影响,帮助他们排解压力,疏导心理,助力他们战胜困难实现梦想。

居家备考需要 具备的心态和技能

首先,正视紧张。紧张是伴随着中高考复习的常见心理。对紧张心理也应有正确平和的心态,不用过于担心因为紧张而影响正常发挥,否则反而容易无谓地增添心理负担。

其实,高效率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紧张度,懒散放纵或过度焦虑对学习都没有好处。如果能够在课上课下都形成自己的学习节奏,只要平稳地走下去即可;如果上课不认真,下课不紧张,无所事事提不起劲,就需要增加一定的紧张度;如果过度紧张,导致长时间不能正常作息,就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偶尔的紧张和情绪波动是正常的,大可不必担忧。

其次,规律作息。规律作息才能维持健康平衡的状态,不至于在松懈和焦虑间左右摇摆,大起大落。规律作息可以通过做好计划来实现,何时上课、何时做作业、何时请教老师、何时运动,都要有规划。规划可避免因为情绪的变化和主观感受而影响稳定的节奏和心态。

规律作息还能维持身体机能的健康运转,好好睡觉,好好吃饭,好好运动,让身体各项机能处于最佳状态,这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基础。

再其次,积极求助。寻求帮助是现代人最基本的生存技能,正在复习应考的青少年学生在埋头复习时,还要懂得及时寻求帮助。

一是学业上的求助。中高考复习对效率的要求更高。在家上网课或者复习中遇到困难要及时通过网络向老师请教,要注意把握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收获。居家上课,虽不能和老师面对面,但求教不受时空限制,学生不要在心理上自我设限,只要放开自我,大胆求教,一定会得到老师的帮助,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二是心理上的求助。如果发现自己长时间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已经严重影响到正常的上课、复习或作息,就需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者请教老师,要相信他们拥有更多的经验和资源,能够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恰当的帮助。

居家备考自我调节三步法

居家复习还要面临学习氛围感不足、亲子关系紧张等压力和挑战,以及当下居家防疫的新情况新问题,面临中高考的学生要多进行主动的自我调节与应变。

首先要“说出来”。无论是情绪上的焦虑,还是学习上的压力或关系上的紧张,最好的处理方式是表达出来,不压抑自己,以避免高压后的大爆发。说出来,能降低因为压抑产生的精力内耗,以更轻松的状态投入到复习中,还能营造更好的家庭氛围,避免亲子双方因猜测带来的误解与小心翼翼的状态。坦诚开放的表述,就是一次主动的自我调节,可以帮助自己梳理思路、调节情绪、开阔心胸,还能排解怨气,消除误会,从而调整心情。

其次要“动起来”。居家学习和在校学习相比,缺少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支持,容易显得学习氛围不足。不像在学校有相对稳定的时间安排和整体进度,居家学习还容易因为个人的毅力不足和环境影响而导致负面情绪的累积和行为的懈怠。

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要让自己积极行动起来,一是边行动边调整心情,而不是躺平或被动等待。只有行动起来,才能让自己更有信心去面对挑战。二是要订一份相对理性的计划,以保证自己在情绪低落时有行动的指引。三是情绪不好的时候不妨做做运动,这是很好的调节情绪的途径。

再其次要“放下来”。居家学习和复习,对家长也是挑战。家长因为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有时会好心办坏事,很容易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家长觉得委屈,自己说的都是对的,为什么孩子不认同还生气?孩子也觉得委屈,自己压力已经很大了,为什么家长就是不理解,还给自己添堵?

此时,双方都要学会暂时搁置,不要试图马上解决问题。搁置不是回避,而是暂时从冲突中抽身出来,不失去理智;搁置也不是生闷气,而是可以坦诚地表达自己,比如“我们都冷静一下,一会儿再谈”。这是一种智慧,既不回避问题,也不激化矛盾。

家长要做到“三多三少”

家里的孩子面临中高考却要居家复习,不少家长紧张又忐忑,没有老师面对面的贴身指导,孩子会不会不自觉?网课效果好不好,孩子有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吗?孩子的网课状态是否正常,有没有足够专注和努力?怎么做才能不成为干扰因素,还能为孩子的学习助力呢?建议家长不妨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做到帮忙而不添乱。

多关注少唠叨。中高考复习阶段的青少年,学业任务重,心理压力大,情绪容易波动,特别是居家上网课阶段,如果家庭氛围不佳、亲子沟通不畅,更容易影响孩子的身心状态。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不会说话,容易导致新的问题,还不如放手不管,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心理状态完全由他自己去调节。这样的做法对那些习惯好、自我把控能力强的孩子是可以的,但是对那些情绪波动大或自控力相对较弱的青少年而言,并不合适。

家长在做好后勤保障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关注孩子有没有反常现象,如饮食、睡眠出现波动,上网课不投入,作业提交不及时,情绪不稳定,常发脾气、抱怨,或者其他行为问题等。

但关注并不意味着唠叨,要给孩子一点儿时间尝试自我调节。看到一次偶然行为或一点儿波动,家长就唠叨半天或者过分紧张焦虑,反而会让孩子陷入其中,放大问题的严重性。只要孩子能够通过努力及时调整过来,家长就不要过多干涉。

多探讨少焦虑。对于孩子出现的情绪或行为问题,家长也要注意处理的方式方法,避免武断和焦虑。如有些家长自身的情绪控制能力比较弱,一看到孩子居家学习出现状况就会焦虑,甚至还会武断地给孩子下结论:你是不是不想学好了?!是不是不想考试了?!更有甚者还会给孩子推导一个黑暗的未来:你这个样子,不会有好结果!

家长要多去看问题背后的真实原因。有部分孩子的学习状态不好并不是居家学习导致的,即使在学校学习,他的状态也是一样,只是居家学习让家长有机会看到他真实的样子。

无论是哪种情况,家长都要学会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交流探讨,客观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和他的心理感受,帮助孩子梳理出当下的问题症结,尝试形成改善的方案。

多支持少抱怨。家长的情绪和心态会对孩子造成示范性的影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判断。如对居家防疫,家长要努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而不是对疫情以及防疫策略怨天尤人。习惯了抱怨的人,应对挑战的动力不足,积极思维的能量也会下降,更有甚者会用客观困难作为自己不努力的借口,这更削弱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家长一方面要积极配合防疫政策,做好居家工作,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支持学校的线上教学措施,用亲身示范,让孩子从父母身上汲取到正向能量,从而沉下心来应对挑战,以稳定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备考中去。

(作者:殷飞 周红,单位系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城乡社区家庭教育支持服务路径与策略研究”[批准号:21JYD008]、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专项项目“南京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1YB1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