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考不上的博士" 这句话已经过时了
2017-12-26 12:07:01 来源:
关注河南热线

曾几何时,在高校界有一句话“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 流传的很广,当时还是本科生的我对此是一知半解,将信将疑。后来,硕士毕业也是跌跌撞撞,总算是拿到了烫金的硕士毕业证书,现在正在准备博士申请考核制,发觉“没有考不上的博士”这句话已经不符合客观实际了。

一、博士是不是考的?

自从2012年之后,各大高校都开始了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的试点,现在已经各大高校都已经大范围推广,尤其是各985、211高校。原来通过报名—考试—复试—录取的模式已经被取代,申请考核制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资格预审,也就是考试资格的确定。

一位考生需要对照招生单位的要求,一一对照招生条件来确定自己是否符合招生要求,这个招生条件主要来说主要分为硬性条件和软性条件。比如:考生本科、硕士学校层次、专业排名、英语等级、发表论文成果这些就是硬性条件;考生的学术积累、博士申请书、知识背景结构、国外留学经历、考场发挥、奖项与荣誉、导师推荐资源……这些又成了软性条件。这里面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你能否通过资格预审确定你的参考资格就竞争激烈,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资格”来进入某高校某学院去考试。

二、考不考得上博士取决于什么?

虽然“申请考核制”模式下,仍然会有笔试,也就是英语和专业课考试,但是跟原来的博士招考考试中笔试成绩的权重相比到底处在何种考量,这只能是根据导师组的操作意见实施。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信号就是注重考生综合学术素养的考察,就笔者经历的申请考核制经历来看,这个模式选材的导向性还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生本硕学校层次、专业学科排名、论文发表情况、英语等级、奖项与荣誉、国外留学经历……其实很多都是采用的量化的标准,就是用一个等级裁定一个分值,最后将考生的各个指标进行累加,通过排名确定进入复试的名单。这种模式就是打破了原有的笔试成绩分数累计模式,变成了一个动态的个性化的变量数值,你能否通过资格审核进入复试,取决于你各项因变量分值。对考生做了导向,想读博各方面的学术积淀都要好,注重整个高等教育周期的积累,光会啃书本考试就不行了。

三、考博比原来更激烈

2017年中国的博士培养数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是培养质量距离欧美等教育强国还是有距离。为此,国家已经出台了控制博士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算是为这场博士培养“大跃进”定了调子。一方面是每年50-60万的研究生毕业人数,很多硕士出于这样或者那样的考虑会选择读博深造,这个基数本来就是很庞大。二是,博士招生人数的收紧,从表一可以看出从2004到2015年硕士招生人数增长了113%,而博士招生增长了24%,2015年之后甚至出现缩减,现在基本稳定在6.5万/年的水平。加之现在学历贬值的厉害,很多硕士因为学术研究需要或者就业或者各种出发点促使了考博人数是有增无减,这因素共同导致了博士报考竞争激烈局面的形成。

因此,博士招生无论从选拔机制还是招生政策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尽管这种变革还处于新旧交替的适应阶段,但是大的方向不会再出现偏差,“没有考不上的博士”这句话也应该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责任编辑:hN_0158